第28章 制定程式(第2/2 頁)
洋船隊已經滿載貨物出發了;清江船廠也已經開始仿造海船;周通在青龍城,籌建市舶司的工作,也在有序的推進。因此咱們還是要繼續為這些專案進行推介,然後就是耐心的等待了。等到遠洋船隊順利返航,到那時,便不用咱們再去求爺爺告奶奶了,只有別人來求我們的分了。”
楊博,陳亮聽著張恪描述的這些場景,卻沒有表現得太興奮。張恪倒也不以為意,他明白“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道理。他們一下子投入那麼多,而且還是一些他們並不熟悉的專案,心中有所忐忑,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他除了繼續給他們施加信心外,也沒有更多可以做的了。總之,一切都要等到那支遠洋船隊返航後,才能讓所有人對這個局有更實實在在的理解。
送走了兩人後,張恪坐在書房的椅子上,盤算了一番:如今快到四月了,依照他和汪波等人的約定,此次航程會盡量壓縮在半年以內。因此他們大概會在九月回來。不過,有了紅民人及海民的協助,船隊不僅有了海獸的護航,同時對於如何應對多變的海況也更加有了底氣,因此說不定還可能提前回來。當然,大海茫茫,不可測的風險,終究是存在的。但既然此次出航主要是衝著運回造船木料去的,目的地並沒有那麼遠,而且還是當年汪大淵帶人走過多次的航線,那風險係數就會減小很多的。出於這些考慮,張恪大致決定下來,八月時就要出發南下,去一趟青龍城了。有些事情終究需要他親自走一趟,為市舶司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等等打個底,做個樣的,畢竟其他的人對此的瞭解都不及他深刻。雖然已經制定好了相關的工作條例,到時候讓周通按部就班的去執行,也不是不可以。但張恪相信自己親自下去一趟,會讓相關工作更為順利的展開,讓市舶司的業務儘快的進入正軌,走向專業的。倒也不是說他有多急迫,只是,偉人曾經告訴過我們: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此後的日子,張恪便開始為市舶司制定通關程式。依他的想法,他要直接將後世海關的的一些理念和條例直接引入市舶司。他不想讓市舶司成為一個官僚主義,官僚作風的機構,而是要成為一個真正為商家服務的機構,同時也能為國家創收作貢獻。之所以敢這樣超前大膽地幹,也是因為市舶司是個新設的部門,就如一張白紙一樣,可以讓張恪任意施為。如果是改革一個已經執行了許久的部門或者是拖個幾年後,再去推廣施行後世的這些理念條令的話。那個時候,恐怕在市舶司外部或者是內部,都可能已經有了利益牽扯甚至形成山頭主義了,那就很難順利推行這些理念了。正所謂:過了這個村,便沒有那個店了。因此,張恪決心從一開始就將一些東西給確定下來,以後即便是有人事上的變動,繼任者也只能蕭規曹隨,貫徹這些東西。這樣子就能儘可能的避免出現那種“因人成事,因人廢事”的情況了。
當然,這畢竟是另一個時空裡的理念,完全照搬是不行的,還是要做一些調整,以適應當下的環境的。於是,張恪一邊盡力回憶往昔他在海關工作時的那些東西,另一方面還要結合當下的環境,儘量的使它們匹配。這些制度化的設計工作,目前就只能自己來做了,沒有什麼人可以幫得上他。因此這一段時間以來,張恪便都一直處於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不知世上是何年”的狀態裡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