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張三丰與孟子論仁政(第2/2 頁)
民利益至上。那麼說來,這勞心之人,何必要去統治勞力之人呢?讓勞力之人自個去實現他們的利益豈不就行了?”
張三丰丟擲的這個問題算是孟子理論上最自相矛盾之處了。
說明白點兒,就是你孟子認為,民既然為貴,為什麼總要受統治者統治呢?民眾既受統治,怎麼可能得到尊貴的社會地位呢?統治者們又哪裡會自己甘願處於民眾之下的呢?
孟子聽了後,也不自覺地眉頭一蹙。
但略略思考下後,就又和藹地笑著回答道:“就是因為君上是世襲的統治者,所以要求他們要施行仁政才行呀!國君施行仁政,就是在“貴民愛民、親民恤民”啊!”
張三丰搖了搖頭說道:“夫子差矣!自古以來,聖人們都是“以民為上、為而不爭的”。真正做到貴民的,就應當還政於民!而不是高高在上,以治民來圖私利!
夫子您所提的仁政,不過是上位者對治下之人的一些寬宏之處而已。比如少收些稅收之類的罷了。
雖然賦稅重了,百姓自然生活艱難;賦稅稍輕,民生自會好些。但是賦稅再輕,國君終歸還是在盤剝人民。人民受到盤剝,豈可叫為貴來的?”
他這說法,等於直接在說孟子那套,偷條牛算作賊,偷顆針也算作賊!只要統治者在盤剝人民,就不算真正的以民為貴!
孟子仔細一想,張三丰所說的也還真是個道理。
但他立即反問道:“依你之言,老百姓無需納稅,那國君吃啥子用啥子?莫非這天下也真不要人來治理?”
張三丰搖搖頭說道:“非也!治理社會還是必要的!不然這社會就要亂套,公共事務也無從落實。
然而,還政於民,就是要讓從事治理社會的人,都要把自己也當成勞力者般,屬於人民中的一員。而不是以統治者自居,而高高在上。
他們這些人,僅能算是一種社會分工而已。他們執行社會管理的責任時,是得對人民負責的。不可損害民眾的利益!
當然,由於有了這種社會分工,這些人也要生活的嘛。另外加上公務也需一定經費來完成。所以,民眾實際上也須要繳納一定的賦稅。
但這些賦稅,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不是治理社會者可以私自佔據了的!”
孟子聽後,不禁一呆,驚問道:“如此而來,那還哪裡有國君呢?”
張三丰含笑答道:“按理說就該如此!就連最高行政長官,也應該由人民推選出人來擔任,也必須為人民負責才行!而且,為了充分保證管理社會的公權公用,執政者還得定期更換,而不是一直呆在當權者的位置上,這樣才能使這些人真正從人民中來,又能回到人民中去!如些,誰還敢不行仁政?不仁不義之人,怎可能上位?而他們一回到人民中來後,又豈能容忍後來者行不仁之事?”
聽了張三丰這番言論,孟子給驚得嘴巴都合不攏了。好一陣後他才回過神來說道:“小友想得甚好!可是自古以來,哪裡有這樣的事情喲?”
張三丰說道:“按道理來說該當如此!我們論道,不正是在探尋這方面的道理麼?以前沒有這麼回事,只要道理還在,以後依道理行事,未必不會真的如此了呢!”
孟子聽後,向張三丰拱了拱手,說道:“小友說得正確!我也常常在追尋這方面的道理,然而始終茫然而不可得,原來是自己囿於成見了!小友一席話,當真點醒了我這夢中人!受教了!受教了!”
他如此謙遜,倒是弄得張三丰連忙還禮,說道:“不敢當!不敢當!”
臺下那麼多人看著,盡皆驚豔於張三丰居然論道勝了孟子!
自此,張三丰的大名迅速在天界裡傳了開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