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1/5 頁)
第一百零二章 你有大炮,我有神功(2)
當時,無論是五百米也好,還是六百米,七百米也好,大炮的射程,都遠遠的超過了弓箭的射程,所以,滿清可以在五六百米之外,就直接的炮擊松山城的城牆。
“大炮?”何玄也不由的一驚。
“清軍又加了大炮。”宣府總兵楊國柱,看得頭皮發麻。
這個時代,火槍什麼的還沒有大規模的應用,而且火槍並不算多好用。
但是,火炮是真的好用,特別是在攻城的時候。
“清軍有大炮,我們也有大炮吧,對轟就是。”何玄有些不解的說道。
“事情哪裡有你說的那麼簡單,我軍的大炮數量,不及清軍啊,對轟要吃虧的。”宣府總兵楊國柱喝道,同時對著城牆上面,大炮前的火炮兵說道:“諸兵準備,儘量朝著清軍人多的地方轟。”
“是。”諸多軍人都點頭。
而蘇定在一旁也小聲的解釋了一下,何玄才算是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成為大明抓狂噩夢之前,後金八旗建立者努爾哈赤,大半輩子都在表忠心。努爾哈赤悶不做聲的辦了件大事:研究明朝火器。
以《神器譜》裡的記錄:早在萬曆九年,努爾哈赤就連哄帶騙弄了好些漢族工匠,還誘騙了不少明軍中火器兵身份的逃兵過來,還長期大量用貂皮換硝石硫磺,就為研發火器。
而隱藏了大半輩子的努爾哈赤,晚年之所以能下定決心,扯旗反了明朝,也更因看明白一個事情:明朝看上去很強大的火器優勢,早就注水了!
明代的火器整個體制,龐大的官僚集團,在裡面上下其手,加上皇帝對這事不怎麼管,也不懂管,所以造出來的火器,大把大把的垃圾,劣質貨。
反而滿清那邊,撫順清河地區,嘉靖年間起就是明朝火器生產基地,外帶礦產資源充足,工匠技師也多,努爾哈赤一起兵,全給撿了現成。而後明朝一邊敗一邊送火器,後金繳獲啥,很快就能學著造。以《滿洲實錄》說法,天啟年間時,後金就能自行製造火器了。
但要論原因,就是兩字:效率!
後金起家的時候,雖說經濟和制度,都是各種野蠻落後,可比明朝強的一條,就是軍事動員體制。放在火器這事上,更是集中力量開發,從造火器到推火器再到練火器,樣樣都高效。
再說回到了大炮上面來。
當時西方的火器已經比起東方要先進了。
所以,當時最好的炮,就是西方過來的紅衣大炮,又叫紅夷大炮,雖然不如西方最頂尖的貨,但也算是換代產品,射程到達了六,七百米,威力更大,超過本土的四,五百米的炮。
初期去澳門買大炮,買來三十門,到北京卻又扣下一大半,只拉到前線十一門。到崇禎年間,明朝下決心自主生產紅夷大炮,先在登州建廠,又計劃京城兵仗局也引進,誰知朝堂又吵做一團,鬧的崇禎改變初衷,只在登州生產。
所以,現在明軍的紅衣大炮,其實相當的少。
而反觀清軍,後金皇太極這邊的效率,卻是高得驚人:一直重金懸賞,終於在崇禎四年,由漢軍旗工匠王天相主持,造出了後金的仿製版紅夷大炮。沒扯皮口水,開發成功後就立刻大量造,四十門火炮,立刻投入大淩河戰役。
而接下來明朝的“登萊軍變”,更給後金送了大禮:登州的明朝炮廠,好不容易開發成功了中國版紅夷大炮,又碰上當地駐軍孔友德、耿忠明叛亂,二人帶著明朝辛苦研發的火炮技術,外帶大批工匠,拍屁股投奔了後金。
以崇禎晚期遼東巡撫黎玉田的痛苦總結說:酋(清軍)鑄百炮而有餘,我(明軍)鑄十炮而無力。鑄炮造藥十倍於我之神器也。
看到沒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