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頁(第1/2 頁)
1579 [清]顧炎武《詠史》,《顧亭林詩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第361頁。
1580 [美]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fro philophy to philology, by benja a el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趙剛/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頁:相對於前朝而言,清代對士大夫的壓制顯然為人誇大了。把考據學派的興起歸因於清朝文化壓制政策的說法,忽略了前代出現過類似政治環境的事實。不論宋朝,還是明朝,都不是自由表達政治觀點的天堂。更有甚者,17世紀,太監魏忠賢操縱的對政治敵手東林黨的迫害,其手法之殘酷恐怖,規模之大,遠遠超過清朝的文禁。另見第171頁注釋10(案:即對上段的注釋):這個觀點從路德·c·古德里希《乾隆文字獄》出版後,廣為學界接受,(巴爾的摩,1935)頁30-67。另見餘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三聯書店,2000年。
苗潤田:《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90頁:近年來,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這種由文字獄造成樸學興盛的觀點,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他們認為乾嘉學派的形成與文字獄並無必然聯絡,把這一學派的成因歸結為是「康乾盛世」的產物。有學者指出,明代也有文字獄,但明代卻沒有產生以主流形式出現的考據學,這說明文字獄既可以使純學術性的考據學產生,也可以使言心言性的王學或其他學問產生。因而不能把乾嘉學派的產生歸結為文字獄。也有學者認為,無論是「文字獄說」,還是「康乾盛世說」,都還只是停留於形成乾嘉學派的外在原因的探討,沒有充分注意到中國古代社會理論思維本身發展內在邏輯的認識;乾嘉學派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字獄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而儒學發展的內在邏輯亦應給以充分注意。
1581 朱維錚:《中國經學的近代行程》,《中國經學史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56頁。原載《復旦學報》,1989年第4期。
1582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序》,《十七史商榷》,中國書店,1987年,據上海文瑞樓版影印:大抵史家所記典制,有得有失,讀史者不必橫生意見,馳騁議論,以明法戒也。但當考其典制之實,俾數千百年建置沿革,瞭如指掌,而或宜法、或宜戒,待人之自擇焉可矣。其事跡則有美有惡,讀史者亦不必強立文法,擅加予奪以為褒貶也。
1583 郭康松:《論清代考據學的學術宗旨》,《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自戴氏反覆倡言由小學以通經明道之後,這一思想在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官修《四庫全書》,將它寫人了《凡例》之中,「說經主於明義理,然不得文字之訓話,則義理何自而推」。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四庫館臣把這一思想貫穿於對歷代著述的評價之中。紀昀亦曾說過:「不明訓話,義理何自而知。」這一宗旨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1584 參見[美]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fro philophy to philology, by benja a el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趙剛/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頁:18世紀,程朱博學精神的崇尚者江永(1861-1762)比17世紀的閻若璩和顧炎武走得更遠。他徹底拋棄顧、閻從前代沿襲的把訓詁學研究視為義理實踐一部分的觀點。江永聲稱,古音韻研究只是一項趣味盎然的學術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