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當然,即便是事不過三,僅僅是「三正」而不是「十二正」在迴圈反覆,這也會使歷史紀年變得異常複雜。好在這種理論並沒有隨著改朝換代而被嚴格採用。在唐代肅宗皇帝以前,建寅、建子確實被改過幾次,《史記》和《漢書》還曾因此而對歷史記載做過追溯性的修改,而從唐肅宗上元三年(762年)以後,以建寅為歲首就一直被沿用下去,直到清末。174
作為政治哲學的「三正」之說影響深遠,但作為事實的「三正」之說卻未必板上釘釘。深究一下的話,又會發現歧義紛紜,莫衷一是。175對於《尚書·甘誓》裡那個文獻上最早的「三正」記錄,學者們早就產生懷疑。到了現代,有人把「正」解釋為「政」,意為政治措施(李一民、金景芳、呂紹綱),也有解釋為長官的(劉起釪、於省吾),但無論取哪種說法,「建子、建寅、建醜」的舊說已經可以被廢棄掉了。
其實,古代學者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也難免疑惑,甚至,即便一個對聖人典籍滿懷信仰的人也會如此。——宋人呂大圭《春秋或問》在面對「春王正月」到底是建子還是建寅的問題時,首先便感慨道:「此千百年未決之論也。」至於為什麼千百年一直懸而未決,呂大圭說:如果持建子之說,那就會與《詩經》、《尚書》的相關記載合不上拍,如果取建寅之說,又會和《周禮》、《春秋》、《孟子》合不上拍。這些書全是聖人經典,說誰錯都不合適。176——經典內部無法自洽,這就很難捍衛自身了。
時至現代,技術手段比古人強得多了,對「三正」的考據雖然還是充滿異說,但總算前進了一步。以殷歷而論,殷正應為建醜,可根據常玉芝從甲骨卜辭的考證,殷歷的一月該是夏曆的五月,177或如鄭慧生「殷正建未」說,認為殷歷一月該是夏曆六月,178或如張培瑜、孟世凱「殷代歲首不固定」的說法,179也距離「建醜」不太近。
曆法是專業性很強的知識,董作賓曾說:「我們歷史上,稱『寅正』、『醜正』、『子正』,並不是可以隨便命名的,不能說我們可以隨便把一次月亮從朔到晦叫它一個名字,」這裡邊還牽涉著節氣等等問題,180簡而言之,如果想在感性上有個大概的認識,周曆和夏曆,大體可以將之理解為現在的公曆和農曆,其間的差異大約也就是現在公曆和農曆的差異。181
曆法在古代是件大事:「相傳周王朝於每年末頒明年曆書於諸侯,諸侯奉而行之。」182楊伯峻還在解釋《論語》「告朔之餼羊」一語的時候詳細講過個中原委:「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給諸侯。這曆書包括那年有無閏月,每月的初一是哪一天,因之叫『頒告朔』。諸侯接受了這一曆書,藏於祖廟,每逢初一,便殺一隻活羊祭於廟,然後回到朝廷聽政。這祭廟叫做『告朔』,聽政叫做『視朔』,或者『聽朔』。」183
楊伯峻的這個解釋屬於若干解釋中的一種,錢穆還曾推測說:「蓋周自幽、厲以後,即已無頒告朔之禮,疇人弟子分散,魯秉周禮,自有歷官,故自行告朔之禮也。」184(「疇人子弟」即周王室負責曆法的專人,錢穆此說應是出自《漢書·律曆志》。依《漢書·律曆志》所說,應該存在著五種曆法,尤其令人疑惑的是:其中既有《周曆》,也有《魯歷》。185)
楊說「相傳」,錢說「蓋」,語氣都不那麼肯定,但無論依據他們當中誰的說法,在周王室頒布的曆書和秉承周禮的魯國自定的曆書上,應該都是建子之月的所謂「周正」,即以夏曆十一月作為自己的正月。「王正月」自然也就意味著這是周正的正月,意味著魯國奉行的是周王室的曆法。
金文中的「王正月」並不罕見,比如官▓【造字:上「木」下「又」】父鼎:「唯王正月既死霸乙卯……」186散季簋:「唯王四年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