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第1/3 頁)
整頓商局以競勝洋人的第三個表現,就是發展中國民輪的內河航運業。盛宣懷在任山東登萊青道後不久的1887年初,發現煙臺進出口貨物,皆須由陸路馱運,山路崎嶇,運艱費重,貨物且有變質和丟失的危險。登萊青半屬山區,民甚貧苦,以草帽辮為生計。草帽辮由陸路運至煙臺,每百斤需錢三、四串,一遇雨雪,難免潮變,商民久以為苦。盛宣懷感到,如能用小火輪裝運,實為商民之便。於是和馬建忠一起稟告李鴻章&ldo;試行淺水民輪船,以收自有之權利。&rdo;他認為&ldo;口岸通商人與我共之,內地通商我自主之。故欲中國富強,莫如一變而至火輪,設一內地快船公司,與招商局相為表裡,以興中國自有之商務,而收中國內地自有之利權。&rdo;在山東試行內地淺水輪船的同時,又到廣東試辦,由招商局出資十成之六,粵省紳商出資十成之四,創設了與洋關無涉,專行內地的江海民輪船局,規定&ldo;悉照民船章程辦理&rdo;。這些內河民輪企業,是歸招商局督辦、有相當自主權的企業,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ldo;輕土貨之運費,速土貨之運程,……以敵洋貨塞偷巵&rdo;的作用。不僅如此,招商局對於一般民間內河航運的商人也是扶持的。盛宣懷與人書雲:&ldo;弟生平立志,只願與洋商爭勝,不願與華商角力。&rdo;這話有一定的真實性。例如,1897年招商局批准戴生昌等幾家商辦的內港輪船公司的小火輪行駛於杭、嘉、湖一帶可以得到說明。那時,招商局要擠垮戴生昌是輕而易舉的事,然而,盛宣懷感到,與戴商競爭,是&ldo;自相踐踏,必各有虧折&rdo;的&ldo;下策&rdo;,這種&ldo;冒惡名而賠鉅款&rdo;的下策是斷不可行的;唯有令戴商&ldo;不準與洋商合股,官與招商局均置之不問&rdo;,才是&ldo;上策&rdo;。盛氏執行了&ldo;上策&rdo;。
由於盛宣懷任督辦後對輪船招商局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整頓措施,使該局不僅很快得到恢復,且得到較大發展,增強了競爭能力,在與怡和、太古的較量中不斷前進。這些,與盛督辦的&ldo;商&rdo;的傾向性鮮明,一切以贏利為出發點考慮問題,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有關;也與官督商辦前10餘年&ldo;商辦&rdo;時奠定的厚實的基礎有關,沒有那時的基礎是不可能獲得這麼明顯的發展的。
然而,&ldo;官督辦&rdo;畢竟要依靠和服務於&ldo;官&rdo;,招商局不斷向清王朝&ldo;報效&rdo;就是一例。僅1894年慈禧太后&ldo;萬壽慶典&rdo;,招商局就報效52000餘兩,1899年到1903年四年中,竟從折舊項下&ldo;墊支三十八萬餘兩&rdo;報效銀。至於從90年代中期以後,招商局每年提取10萬兩左右給南洋公學的事,有的人也說成是封建官府對企業的攤派,那是不能這樣看的,那隻能說是企業對教育的投資,是應該的,對盛宣懷此舉應該表揚和嘉獎。
從總的方面看,除1873年上半年官辦的半年無成效可言外,無論是商辦時期,還是官督商辦時期,輪船招商局是洋務企業中辦得很成功的企業,尤以盛宣懷任督辦時期的18年發展最為迅速,誠如盛宣懷所說,他於1885年接辦時,&ldo;所收者實在只有華商資本二百萬兩&rdo;,1902年冬袁世凱從他手中接辦改變為&ldo;商本官辦&rdo;企業時,&ldo;所交者實值資本二千萬餘兩,已不止十倍。&rdo;這些成績,是招商局艱苦創業及其在與怡和、太古等洋輪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而獲得的。
四、艱苦競爭與三訂&ldo;齊價合同&rdo;
四、艱苦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