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姚思禮被迫辭官還鄉,當時剛滿八歲的明蓁跟隨著父母一起回到了鄉下老家。
明蓁的祖父姚老爺子也是讀過書的,他自是不願兒子和貪官同流合汙留下罵名,很是贊同兒子辭官的決定。
但是張氏卻因為兒子辭官沒有了往日的風光而耿耿於懷,她不敢埋怨姚老爺子和兒子,只能把不滿加在兒媳周氏身上,對明蓁也是極為不喜。
張氏說起姚家曾經的風光,周氏聽了面色絲毫不變。
「婆母要是沒有別的吩咐,兒媳就帶著明蓁回房了。上次的佛經還有大半沒有繡完,繡鋪那裡還等著兒媳交貨呢。」
姚家是農戶,家中的女眷自然不能和那些大戶人家的夫人小姐們相比,她們也是一樣要做活計的。
周氏自小在京中長大,對農活是一概不通的。幸好周氏有刺繡的手藝,經常在縣裡的繡鋪接一些繡件,賺的銀子大半也都歸到公中,張氏這才沒有逼著她下地做農活。
果然聽周氏說起刺繡的事情,張氏的面上才和緩了些。要知道繡這幅佛經繡鋪那裡給出了二十兩的高價,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呢。
這下張氏也不好再多挑剔什麼了,揮揮手放她們母女二人回後院去了。
姚家的房子佈局和別處有些不同,前院有五間正房,東西兩側各三間廂房,是姚思禮中舉人那年家裡蓋下的。姚思禮進京後,一直是二房一家跟著姚家二老居住。
八年前姚思禮辭官回鄉,兩房人擠在一處,周氏深覺不方便,於是拿出她的嫁妝錢在後院同樣蓋了五間正房和廂房,明蓁一家就現如今就住在後院。
張氏一直想把房子建成像村裡的大財主陳員外家那樣的三進大院落,可週氏把剩餘的嫁妝錢在村子裡買了田地,直言再沒有餘錢建房了,張氏只能作罷。
因著方才的事情明蓁並不急於回房,而是跟在母親身後進了父母住的東側間。
「娘,您要繡佛經,我來幫您分線吧!」
女兒這麼乖巧貼心,周氏心底的怒意也消了大半。想到婆婆對蓁蓁的輕視,周氏更加心疼女兒。
「蓁蓁,你祖母的話你不要放在心上……」
「娘,」明蓁打斷周氏的話,笑著偎在她身邊撒嬌:「我不在意的,我只知道您和爹心疼女兒,萬事都有你們為女兒做主。」
周氏心下一軟,看著明蓁的眼神滿是慈愛。她自然是捨不得女兒受苦,對她的婚事更加上心。
當年姚思禮辭官歸鄉的時候,明蓁的外祖母也曾提議將明蓁留在京城撫養,只是當時周氏捨不得和女兒分離。
原本週氏打算在明蓁十三歲時送她入京的,誰知那年她娘突發急病過世了。喪禮過後,周家全家人就回鄉守孝,明蓁自然也去不成京城。
上個月周氏的大哥出了孝期起復,晉升都察院御史。大哥的意思也是要在京中給明蓁說一門親事,現今只等京中來信了。
周氏心底有了打算,起身進了內間,從靠牆的博古架上取下一本冊子。
「繡佛經的事情不急,娘有別的事情要你來做。」
周氏拿出的是家裡的帳本,明蓁出嫁以後,主持中饋,管家理帳、人情世事往來都是要學習的。
「娘要算一下家裡上個月的花銷,你來幫娘算吧。」
明蓁在桌前的繡墩上坐下,翻開帳本,拿起算盤撥弄起來。
前幾年,姚老爺子就做主把姚家的銀錢交給周氏管理,所以張氏才會對這個大兒媳橫豎都看不順眼。
姚家雖然人口多,但畢竟是農家,家裡除了一個粗使婆子也沒有什麼下人。帳目很是簡單,無非是一家人的吃喝花用,以及一些田地裡的收入支出。
很快,明蓁就把四月份的帳目理得清清楚楚呈給母親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