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鵬城關(第1/2 頁)
於洋拿出幾份報刊讀物,都是發行全國的中央級報刊,例如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以及工人日報等等。
於洋擔心鄭耀陽看不懂簡體,會錯報紙上的意思,解釋說:“鄭少,內地最近為了這件事幾乎吵翻天。”
那天確定訂單之後,全國各地的報刊都在報道這件事。由魔都光學研究所牽頭,自主研發的光刻機,以五十萬美元的高價出口海外。
訊息一經發布,引爆全國的輿論。
這本來是好事,華夏生產的高科技裝置遠銷海外,賺美元,揚我國威。
從今往後華夏人站起來了,不止是靠苦力賺錢,也能靠腦子賺錢。
王敏之想趁著這股輿論,強行給國產光刻機的研發再續上幾年命。
然而事與願違,863計劃曝光,人們熟知過去二十年,國家已經在光刻機專案投入不低於一億美元,接下來還要繼續投入資金進行研發。
這則訊息一出,輿論被二度引爆。
大致分為兩派,一派是支援自主研發高科技,繼續投入對光刻機的研究。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假如我們一味地賣苦力賺錢,祖國何時才能崛起,祖國何時才能強大。
另外一派,直接喊出十幾年後人們耳熟能詳的口號。
祖國,等等你的人民吧。
如今百廢待興,還有多少人吃不飽穿不暖,首要任務是讓人民吃飽穿暖。
其中也不缺乏陰謀論者,認為是赤裸裸的陽謀,就是敵人想用這種辦法拖垮他們的經濟,丟擲的糖衣炮彈。
如果說八十年代末的香江是神奇,那麼八十年代末的內地就是魔幻。
言論自由,人人都可以登報發表文章各抒起見,尋找志同道合的人。
理想與現實主義碰撞,無數思潮、千奇百怪的想法,都在這個時期誕生。
經過幾天的發酵,事態發展超乎於洋的預料,他沒想到一臺光刻機會引發內地這麼大的輿論動盪。
他雖然是歷史的見證者,但沒有經歷過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特殊時期,無法體會到人民那些年的艱苦歲月。
從他的角度看來,鄭耀陽放棄是最好的選擇,光刻機又不是沒有替代品,哪怕虧損定金也絕對值得。
一臺裝置承載了太多含義,已經是一筆虧本的買賣。
鄭耀陽輕笑,不以為然。
那位的戰略目光,無人可及,部隊荷槍實彈的押送,代表他的想法。
從今往後,光刻機的研發專案將會重啟,就像二十多年前的羅布泊,都是公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超前戰略。
他只要時刻謹記商人的身份,外界的輿論就對他產生不了任何影響。
不多時,一行幾人見到鵬城河,河上就是鵬城關。
幾十公里的河堤佈滿荊棘電網,兩側都有武警日夜巡視,以防有人偷渡。
十幾年前偷渡香江還是很簡單,只要遊過最窄處不足五十米的鵬城河,穿過雞公嶺大帽山,就能成為香江人。
那個時期,香江人口稀少,港英政府對於偷渡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且頒佈進入市區就能拿到身份證的政策。
因為這項政策,引發了四次大規模的偷渡事件,官方明文記載的偷渡人次就高達556萬次,成功人數約89萬,溺死或是意外身亡人數達18萬人。
隨著進入八十年代,內地施壓廢除這條政策,兩地同時嚴加看管,偷渡人數才逐漸減少。
不過減少只是相對而言,每年仍舊有上萬人偷渡進港。
只是出發點不在鵬城河,而是在十幾公里外的鵬城灣,遊過十幾海里進入元朗西北部。
說來諷刺,三十年後的鵬城灣寸土寸金,價值遠遠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