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1/3 頁)
何三娘娘常常生病,生的病總是肚痛。這時候,何老三便上街去買一個豬頭,扛在肩 上,在街上走一轉。看見人便說:&ldo;老太婆生病,今天謝菩薩。&rdo;謝菩薩又名拜三牲,就是 買一個豬頭、一條魚,殺一隻雞,供起菩薩像來,點起香燭,請一個道士來拜禱。主人跟著 道士跪拜,恭請菩薩醉飽之後快快離去,勿再同我們的何三娘娘為難。拜罷之後,須得請鄰 居和親友吃&ldo;謝菩薩夜飯&rdo;。這些鄰居和親友,都是送過份子的。份子者,就是錢。婚喪大 事,送的叫做&ldo;人情&rdo;,有送數十元的,有送數元的,至少得送四角。至於謝菩薩,送的叫 做&ldo;份子&rdo;,大都是一角或至多兩角。菩薩謝過之後,主人叫人去請送份子的人家來吃夜 飯。然而大多數不來吃。所以謝菩薩大有好處。何老三掮了一個豬頭到街上去走一轉,目的 就是要大家送份子。謝菩薩之風,在當時盛行。有人生病,郎中看不好,就謝菩薩。有好些 人家,外面在吃謝菩薩夜飯,裡面的病人斷氣了。再者,謝菩薩夜飯的豬頭肉燒得半生不 熟,吃的人回家去就生病,亦復不少。我家也曾謝過幾次菩薩,是誰生病,記不清了。總 之,要我跟著道士跪拜。我家幸而沒有為謝菩薩而死人。我在這環境中,僥倖沒有早死,竟 能活到七十多歲,在這裡寫這篇隨筆,也是一個奇蹟。1972年
返回
阿慶
我的故鄉石門灣雖然是一個人口不滿一萬的小鎮,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農民 出街做買賣,非常熱鬧,兩條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個商賈輻輳的市場。 我家住在後河,是農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數農民都是乘航船來的,只有賣柴的人,不便乘 船,挑著一擔柴步行入市。
賣柴,要稱斤兩,要找買主。農民自己不帶秤,又不熟悉哪家要買柴。於是必須有一個 &ldo;柴主人&rdo;。他肩上扛著一支大秤,給每擔柴稱好分量,然後介紹他去賣給哪一家。柴主人 熟悉情況,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軟柴,分配各得其所。賣得的錢,農民九五扣到手,其 餘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傭錢。農民情願九五扣到手,因為方便得多,他得了錢,就好扛著空 扁擔入市去買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帶的柴主人,名叫阿慶。此人姓什麼,一向不傳,人都叫他阿慶。阿慶是一個獨 身漢,住在大井頭的一間小屋裡,上午忙著稱柴,所得傭錢,足夠一人衣食,下午空下來, 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菸,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純熟,各種京戲他都會 拉。當時留聲機還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種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聲機來賣唱,聽一齣戲,收幾 個錢。商店裡的人下午空閒,出幾個錢買些精神享樂,都不吝惜。這是不能獨享的,許多人 旁聽,在出錢的人並無損失。阿慶便是旁聽者之一。但他的旁聽,不僅是享樂,竟是學習。 他聽了幾遍之後,就會在胡琴上拉出來。足見他在音樂方面,天賦獨厚。
夏天晚上,許多人坐在河沿上乘涼。皓月當空,萬籟無聲。阿慶就在此時大顯身手。琴 聲宛轉悠揚,引人入勝。潯陽江頭的琵琶,恐怕不及阿慶的胡琴。因為琵琶是彈弦樂器,胡 琴是摩擦弦樂器。摩擦弦樂器接近於肉聲,容易動人。鋼琴不及小提琴好聽,就是為此。中 國的胡琴,構造比小提琴簡單得多。但阿慶演奏起來,效果不亞於小提琴,這完全是心靈手 巧之故。有一個青年羨慕阿慶的演奏,請他教授。阿慶只能把內外兩弦上的字眼‐‐上尺工 凡六五乙盃‐‐教給他。此人按字眼拉奏樂曲,生硬乖異,不成腔調。他怪怨胡琴不好,拿 阿慶的胡琴來拉奏,依舊不成腔調,只得廢然而罷。記得西洋音樂史上有一段插話:有一個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