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3/5 頁)
洞窟裡的官兵都能與外界聯絡,從而獲得救援。
只不過,不幸仍然發生了。
在天亮前的那次轟炸中,由墜戰鬥機投下的一枚兩千磅級鑽地炸彈擊中了二排一班的洞窟,雖然因為三排的兵力損失重大,該班有兩名戰士被抽調了過去,但是剩下的八名戰士仍然無一倖免。
炸彈爆炸後,在地面形成了一個直徑接近三十米,深數米的巨大彈坑。
更重要的是,這不是直接炸出來的彈坑,而是地面塌陷後形成的彈坑,而之前在彈坑處的建築物廢墟全被炸飛了。
救援行動在天亮後停止。誰都知道,那八名戰士肯定犧牲了。
一定要說什麼的話,美軍的運氣也因此丹光,其他十四個洞窟都沒被擊中。
到十日中午,九連仍然守在平鎮工業區,甚至在上午用八二迫問候了幾公里外的美軍第三步兵師。
這種打冷槍式的炮擊有沒有效果,葉振邦並不清楚,他只知道,九連的官兵需要鼓舞。
被美軍壓著打了這麼久,空降兵最需要的就是士氣,堅持下去計程車氣。
可惜的是,美軍並不打算當空降兵的靶子。
上午的炮戰中,美軍還擊的炮彈是空降兵打出去的一千倍,而且是按照數量、而不是重量計算。
除此之外,美軍還會時不時的投下幾枚重磅炸彈,提醒空降兵,這裡是戰場。
最猛烈的轟炸在午飯後到來。足足持續了半個小時,僅從爆炸聲判斷,美軍投下的炸彈就不會少於五百枚,相當於出動了一個大隊的戰鬥機。
更重要的是,轟炸並沒有就此結束。
隨著“轟炸報警器”再次發出警報,剛剛站去來的空降兵又按照秩序坐了下來。
第二輪轟炸更加猛烈,只是持續的時間短得多。
經過前面的戰鬥,就連不久前派來的新兵都知道,這是美軍的舊、或者曰口、或者凹在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投下的而且一次性投光了全部炸彈,所以爆炸才會如此密集。
如果是戰鬥機投下的炸彈,爆炸的頻率就會低得多,而且要有節奏。大概沒想到第二輪轟炸會這麼快結束,“轟炸報警器”上的綠色生。燈泡發出亮光,表示轟炸結束的時候,洞窟內的空降兵沒有起身。又坐了一陣,直到確定爆炸聲已經消散,才陸續站了起來。
與往常一樣,在陶安康推開密封門之後,葉振邦第一個摸了出去。
坑道里很黑,只有飛揚的塵土,沒有嗆人的硝煙,表明附近的坑道沒有被炸燬。因為葉振邦是戰地指揮官,所以他所在的這個坑道的安全性僅次於連部。在他們頭頂上方是一棟五層高的大樓,戰爭爆發前,那裡是科技園,有上百家小企業。大樓的結構非常複雜,也非常堅固,捱了幾枚炸彈與幾百枚炮彈都沒倒塌。
來到出口處,葉振邦停下腳步,接住了諸葛宏彥遞來的偽裝服。
這是專門為偵察兵準備的偽裝服,除了數字迷彩圖案之外,還能隔絕熱輻射訊號。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熱量無法散發出去,所以任何人穿上半個小時後都會受不了,必須脫下換口氣。
穿上這種偽裝服,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在上午的戰鬥中,一枚從頭頂上砸下來的導彈將一門迫擊炮與三名炮手炸上了天。雖然導彈的威力並不大,甚至沒有對十米外的另外一組炮兵構成威脅,但是速度非常快,讓
那不是普通的導彈,而是配備在美軍無人攻擊機上的導彈。
按照諸葛宏彥的說法,不是“死神”就是“捕食者”而這兩種無人攻擊機上都有熱成像裝置。在建築物廢墟里面,因為有大量廢鋼筋,所以無人攻擊機上的毫米波雷達很容易受到干擾,真正能發揮作用的就是熱成像探測裝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