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復明前最後一堂課,君臣篇(第3/4 頁)
和姬昌強盛。”
“不錯。”
趙駿點點頭:“因為地方強而中央弱,分封制的弊端就在這裡。如果一個地方諸侯發展國力,提升了生產力之後,就會反撲中央,生產力就決定了雙方的地位關係,夏弱商強,商弱周強,最終就會被取代。”
“同樣的道理,在夏強商弱,商強周弱的時代,他們的生產關係就是夏商為君主,商周為臣子,臣子要向君主納貢,將自己生產的東西供奉上去。臣子越多,君主得到的供奉就越多,君主的國力就越強,這就是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所以周朝分封天下,春秋戰國時期,漸漸進入鐵器時代。各個封國透過各種辦法提高自己的生產力,比如齊國透過管仲改革,秦國透過商鞅變法等等,都是透過改變生產關係,提高了生產力,從而讓自己的國家變得強大。”
“國家強大之後,就有了對外擴張的慾望,從春秋幾十個諸侯國家,到戰國剩下七個,就是互相兼併,互相搶奪社會財富的結果。人、土地、礦產在那個時代都變成了可以爭奪的資源,最後形成統一,秦國建立。”
“秦始皇是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他結束了分封制,開始郡縣制,加大中央集權。這就是再次改變生產關係,把原來的諸侯國變成郡縣,權力極大的諸侯王變成朝廷任命的官員,把全國融為一體。”
“此時的秦國就是非常強盛的,鐵器的應用讓秦國有了強大的生產力,透過中央集權讓地方上很難再出現商、周、秦這樣的諸侯國,從而解決了地方諸侯發展生產力推翻王朝的事情。”
“如果這個時候秦始皇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不再折騰民力,讓戰亂的情況儘快得到恢復,或者死得沒那麼倉促,讓繼承人順利上位,那麼之後大概是沒有漢朝什麼事了。”
“但可惜沒有如果,後來的漢朝建立者劉邦以及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顯然就沒有搞清楚這裡面的邏輯,公然開歷史倒車,把原本的郡縣制又改為分封制,大量分封自己的子孫。”
“雖說劉邦分封是因為西漢初年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沒有辦法才進行郡縣與封國並行,但因為在晚年沒有想辦法壓縮各個封國的權力,加大中央集權,還是埋下不小隱患。”
“結果就是諸侯國遍地,引發了七王之亂。吳王劉濞在封地煮鹽鑄幣,依靠吳國的富庶,就妄圖再次改變生產關係。”
“漢景帝漢武帝父子倆就是明白人,透過兩代人持續不斷地削藩,又縮減諸侯國王的權力,繼續加大中央權力,進一步完成了當年秦始皇做過的事情,也算是給劉邦擦一次屁股。”
“後來的西晉分封,唐朝節度使,明朝初期分封藩王,都是一樣的道理,同樣引發了八王之亂,安史之亂以及朱棣造反。”
“那麼現在你們明白了嗎?”
趙駿問。
呂夷簡皺起眉道:“你的意思是說,王朝覆滅,是因為地方勢力強大,想要獲取更大的權力?但這好像又與之前說黃帝、炎帝、蚩尤相爭有所違背。”
“並不違背。”
趙駿說道:“你們只考慮了一方面,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以及爭奪社會財富總值就能概括所有。諸侯王提高了生產力,就想攫取更多的人口、土地和權力,這與剛才說的一點都不衝突。只是區別在於,諸侯王屬於自己強大之後主動攫取,那些起義者則是被動抗爭。”
“此話何解?”
范仲淹問。
“這就要說到西漢末年和東漢末年了。”
趙駿說道:“前面幾次王朝覆滅,都是因為地方勢力生產力的提升,想改變與君主國之間的生產關係。而到了西漢末年,則是因為生產力下降,反作用於生產關係,從而引發的王朝更迭......口有點幹了,來點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