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離開前的規劃(第2/4 頁)
“也不盡然。”
趙駿想了想,說道:“我這些天走訪民間,深感民間禦寒能力差,沒有棉衣的時候,百姓只能用木炭取暖。但木炭取暖有很多弊端,比如散熱不均勻,持續效果短等,我想到了更好的辦法。”
“什麼辦法?”
“蜂窩煤。”
“蜂窩煤?”
眾人互相對視,不知道這又是什麼東西。
“蜂窩煤就是用煤炭加上一些其它東西,透過水攪拌之後,再用模具固定曬乾成型的產物。”
趙駿解釋道:“這東西放在煤爐裡燃燒,不僅燃燒得緩慢,且放熱均勻,持續效果極長,是後世我們七八九十年代,乃至兩千年時代,都經濟實惠,家家戶戶必備的神器。”
“哦?”
趙禎連忙說道:“可以做出來嗎?”
“這個得試試。”
趙駿撓撓頭道:“說實話,我一開始沒想到這個,就是因為這東西在我記憶裡都是幾歲時候的事了,從上小學開始,就很少見到,具體配方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只是知道這麼個東西,要不是最近走訪民間,發現百姓冬日少出來做工,只會窩在家中禦寒,我也不會想到。”
如果是八零後九零後的人對蜂窩煤肯定不陌生,但趙駿是零零後。
倒不是說零零後就一定見識少。
只是到了新千年,蜂窩煤在南方漸漸被空調、煤氣灶,在北方則是被地暖、天然氣灶之類的取代,失去了它原本生活做飯和取暖的作用。
趙駿小時候雖然生活在農村,但也基本只有小時候見過蜂窩煤。
到了他成長的階段,正處於後世中國經濟飛速增長階段,百姓生活富裕,家家戶戶都買得起空調,裝得起熱水器,少有再用煤爐子。
再加上他從小學開始就被父母接到城裡讀書,由於成績不錯,讀的學校也挺好,初中高中都是市裡不錯的中學,12-18年初中高中時,學校的教室寢室都是空調。
所以在這種成長環境下,知道蜂窩煤的存在,卻對它印象不深刻,也不知道這玩意兒到底怎麼做出來也很正常。
不過他倒是隱約記得,應該是用煤合水,再加點黏土製作。
因為他在上小學的時候,曾經路過別人家,別人就在那製作蜂窩煤,像是合混凝土一樣,最後用模具倒模出煤球,隨後放在那晾乾而成。
具體配方他不知道,但很多新興產物其實本身就沒什麼科技含量,缺乏的只是思路,趙駿只要點出思路,下面總有人能做。
“創造局如今也招攬了不少能工巧匠,還有原來八作司,善於製作器具,這事可以交給他們。”
如今負責創造局事務的王隨說道。
“嗯。”
趙駿點點頭:“現在咱們要做的事情很多,民生、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方方面面。雖然今年財政收入不錯,且沒有出現赤字,但這是因為我抄家了,要想真正改善大宋,還是應該從大方向入手。”
趙禎就說道:“應該怎麼做?”
“古往今來,不管是抑制通貨膨脹,還是發展經濟,刺激大環境增長,無非就是兩條。”
趙駿環顧眾人說道:“開源以及節流。”
“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眾人表示贊同。
趙駿說道:“要想解決大宋的問題,在節流方面,就是控制政府開支,限制政府借債,這就是三冗方面的情況。”
北宋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借貸都特別興盛。
王安石變法,做青苗法的前提就是他發現民間借貸需求旺盛。
而且民間借貸壓榨非常大,官僚地主階級對百姓收取高額利息,所以才打算以官方低利率貸款貸給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