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第2/2 頁)
()尼基弗魯斯(nicephor)為皇帝。伊琳尼遭到流放,先是流放到王子島,後來流放到萊斯伯斯島,不久後在此病死。
第六節 尼基弗魯斯改革和外交政策的複雜化:拜佔廷帝國和科魯姆
尼基弗魯斯一世(nicephor1,802~811年在位)的統治使帝國再度有了一位能幹的皇帝。塞奧發尼斯聲稱這個皇帝的登基導致普遍的失望和沮喪的記載實際上只是反映了修道院極端派部分人的觀點。總的看來,塞奧發尼斯對這個皇帝持有的極度仇恨在當時人中感覺不出來,甚至在拜佔廷正統派圈子裡也不存在。[103]尼基弗魯斯一世不是教會的大力支持者,儘管他本人是正統派人士,支援崇拜聖像,但是他卻要求教士必須服從皇帝權力。他為自己的兒子和繼承人斯達烏拉西烏斯(stauraci)迎娶伊琳尼的親戚、雅典姑娘塞奧發諾(theophano)為妻子,以此強調他繼續堅持其前任政府的崇拜聖像政策。政府和基督教教會兩大勢力之間的關係因修道院極端派而變得再度緊張,特別是他在大教長塔拉西烏斯於806年2月25日去世後任命博學的歷史學家尼基弗魯斯擔任該職後。尼基弗魯斯像塔拉西烏斯一樣對世俗學問和神學相當精通,不僅是傑出的歷史學家,而且在以後的年月裡是大量捍衛聖像作品的著名作者。他也像塔拉西烏斯一樣,在被任命為大教長前曾經在政府中擔任高階官職,在教會事務中堅持同樣的溫和政策。任命一個普通訊徒為大教長立即引起了狂熱派的強烈反對,因為他們顯然正在盤算推舉他們自己的領袖塞奧多利(theodore the studite)擔任大教長。皇帝尼基弗魯斯為使所有事情圓滿解決,再度開展了溫和的爭論,以證明皇帝不應被教會法規所束縛。他要求一次由普通訊徒和教會代表參加的會議承認君士坦丁六世與塞奧多特的婚姻,曾為這次婚姻主持隆重婚禮的教士約瑟夫也被允許於809年1月重新回到教會。這就導致與斯圖迪特派的公開決裂,他們再次與正統的教會當局斷絕關係,使他們公然面臨國家的迫害。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