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第1/2 頁)
李漢對於這應城不甚熟悉,不過對於這應城鹽業史卻是知之甚深,蓋因他的爺爺李正樹曾經是第三任湖北省長,也是那位親手打造了應城鹽業的張體學將軍的警衛員,他曾跟在張體學將軍的身邊,親身經歷了從1957年發現應城地下埋藏的280億噸超大型巖鹽礦藏到1965年之間的應城鹽業發展,雖然不曾參與其間,不過從他還小的時候,爺爺便經常在他耳邊提起這件令他感覺無比驕傲的事情,二十多年下來,導致他想忘記這應城鹽業史都困難。
&ldo;大帥您的意思是&rdo;
鹽業利潤之豐厚,實在不是外人所知道的,尤其是這個年代,從生產到銷售之間,鹽業至少能夠產生高達800以上的暴利,便是扣除了生產成本以及各地江湖勢力的盤剝,也能餘下近400以上的暴利,因此越是實力強勁之鹽商,越能從中獲得巨額之暴利。當然,這裡所言的乃是私鹽,並不是得了朝廷許可專賣的官鹽,因此帶有的危險性可想而知。
&ldo;鹽&rdo;李漢肯定的說道&ldo;我的意思已經十分明顯了,軍政府需要應城的鹽業熬練儘快開工,並且需要大量的鹽足夠供給湖北全境、甚至還要更多的鹽&rdo;
他話說的肯定,不過立刻就有人反駁了他:&ldo;大帥恐怕要失望了,在下趙瑜,數十年來都是與這鹽打交道。我湖北一省一月所需之鹽最低也要10萬擔,這應城之鹽多為膏礦殘帶,即便得了大帥之令解除封禁令,再集合我等應城鹽商之力,也不過能將每月所練之鹽由3000多擔提到7500,便是加上大帥所獲之礦井,也不過每月再加兩千五罷了,一月所產10000多擔鹽巴也僅僅能夠滿足鄂中、鄂西之需,根本無力再多一些!&rdo;
說話的是個看上去有些老實的鹽商,旁邊就有軍官上前一部與他介紹了此人,原來乃是這應城本地之鹽商世家,原本倒是頗有些實力,只不過這些年來隨著彭水社佔去了縣內大量的私鹽礦井,因此家道也逐漸沒落了起來。到底這個時代的商人對於官員,尤其是他們心中的大官多有些畏懼,因此語氣倒是說得溫和、誠懇!
得知眼前這位掌握了鄂中的軍政府大員似乎有將應城鹽引開放到全省的心思之後,別說是那所到之鹽商了,便是其餘商賈、甚至鄉紳之流臉上不經意之間都閃過了一絲興奮,只不過還不確定眼前這位想法的他們只能靜靜地等著,等他開口詳細道明!
&ldo;如此說來還是達不到要求嗎?&rdo;
李漢揉了揉有些酸脹的腦門,發現自己之前的想法似乎有些太過樂觀了,此時之應城並不是後世那個輕鬆能夠年產百萬噸食鹽的鹽業化工之都,也不是抗戰之前曾經年產數萬噸的新型鹽城,看來想要依靠整合鹽商們手上的資源遠遠不能達到趁機壟斷湖廣兩省鹽業,只是一想到歷史之中,那徽商、洞庭商幫以及自貢鹽商五月之間自那湖北一省捲去的數百萬兩銀子,他便心中有些急切,隨著後世帶來的高模擬偽幣已經消耗了八八九九,身上雖還有些傢俬,不過對於在軍事上大手大腳慣了的他而言無疑只是杯水車薪。
車上的那臺比黃金還要金貴的機器因為操作比較複雜,李漢這些天來雖然每天都要抽出半個小時的時間研究,卻無奈的發現照目前的程序看來,等他搞懂了機器的使用之後,時間差不多要到幾個月之後了,加上還有大量的貨幣印刷材料需要去學習,縱使繳獲的物品中有相關的教材,但是時間他需要大量的時間。跟卡爾的交易雖然給他帶來了急需的大量軍火,但是後續的機械維修廠卻依舊沒有實力組建。
甚至明明知道這應城之下埋藏著280多億噸的上等巖鹽儲藏,其中大多數都僅埋藏於地下340到570米不等處,是最易開採的存在。別說是國外的先進機械鑽井技術能夠輕鬆解決,